关键词:
电池材料回收
废旧LFP
萃取
碱
纯度
再利用
摘要:
磷酸铁锂(LFP)电池因其技术成熟度高、配置灵活、平衡电力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能力等特点,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并在储能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然而,以指数增长的LFP产量将伴随着逐年增加的废旧电池堆积以及对锂资源的过度消耗。《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及磷酸铁锂材料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EV 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显示,2021年LFP电池全球出货量达到172.1 GWh。而EV Tank预测,截止2025年和2030年,LFP电池的全球出货量将分别达到676.7 GWh和1290.8 GWh。因此,研究可靠且高效的废旧LFP电池回收技术迫在眉睫。现阶段,常用的废旧磷酸铁锂(SLFP)回收技术主要包括直接再生法与酸浸湿法回收法。理论上,直接再生过程更简单,但需要SLFP本身杂质程度较低才能保证所合成的LFP的可重复使用性。因此,本论文着重研究两种不同的酸浸湿法回收技术处理SLFP,其中,湿法液相法重点分析了在除杂过程中使用不同碱溶液对回收Li2CO3的影响;而湿法固相法则系统性地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回收Fe PO4的影响。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采用湿法液相法回收商业废旧磷酸铁锂材料(简称黑粉,记为SLFP1)。首先,需要对黑粉进行状态验证和元素含量分析以确保其处于放电状态。其次,采用低浓度H2SO4和H2O2选择性浸出SLFP1中的锂元素,当浸出条件为浓度c=0.4mol L-1,液/固比L/S=7.93 m L g-1,氧化剂的量ψ=12.5 vol.%,温度T=60℃时,Li浸出效果最佳(可以达到97.75%)。随后,本论文通过对不同锂除杂液回收的Li2CO3进行XRD和ICP-OES表征分析,探究了不同碱对浸出锂液的除杂效果。实验结果证明,混碱除杂效果(Na OH&NH3·H2O)远高于单一碱(Na OH或NH3·H2O),其回收的Li2CO3满足工业电池级碳酸锂标准(Li2CO3含量高达99.51%),而通过单一碱除杂回收的Li2CO3存在部分杂质元素含量超标的现象。此外,探究了烧结温度对浸出滤渣物相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浸出滤渣在低于600℃中烧结时无法改变浸出滤渣的物相结构,难以回收出纯Fe PO4物相。最后,通过重新合成LFP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我们证实所回收的Li2CO3具有与商用的Li2CO3相同的电化学活性。
(2)对采用湿法固相法回收高纯度Fe PO4和Li2CO3进行系统性地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研究不同实验条件对回收产物的影响。首先,采用热水洗涤方式从废旧阴极上将废旧LFP电极材料剥离下来(该废旧磷酸铁锂材料记为SLFP2),并通过XRD和ICP-OES检测其主要物相结构与元素组成。本论文首先探究烧结条件对SLFP2氧化程度、除碳效果的影响,发现在600℃,10℃min-1,0.5 h的条件下SLFP2可完全氧化为由Li3Fe2(PO4)3和Fe2O3(LFP[Ⅲ])组成的砖红色粉末,且材料中残留碳可以被很好去除;以及分析了酸浓度(c)、温度(T)和液固比(L/S)对LFP[Ⅲ]酸浸情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在60℃下LFP[Ⅲ]以20 m L g-1的液固比可完全溶于4 mol L-1盐酸中至形成橙黄色的澄清溶液。接下来,本论文通过XRD、SEM和ICP表征方法,研究了碱的种类、碱的浓度以及不同p H对回收Fe PO4物相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采用3.5 M弱碱(NH3·H2O)调节p H=2回收的Fe PO4不但颗粒形貌尺寸相对均匀,回收产物纯度也达到了工业电池级的标准。随后,对比了不同碱(Na OH和NH3·H2O)对低铁液中残余杂质的除杂效果,确定了Na OH对杂质金属离子的除杂效果更好,经济效益高。最后,基于以上优化的实验条件,通过引入碳酸钠将Li+以Li2CO3的形式沉积,ICP-OES表征结果表明回收的Li2CO3可达到工业Li2CO3-0级标准。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湿法冶金技术从SLFP中回收高纯度的Fe PO4和Li2CO3,并且以所回收产物为原材料,采用碳热还原法重新合成的LFP展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表明回收产物均具有电化学活性。论文详细论证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回收率及回收产物纯度的影响,为工业回收废旧LFP电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有利于缓解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状况和促进LFP电池的循环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