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磷酸铁
硝酸
磷酸铁锂
共沉淀法
电性能
摘要:
2020年国务院颁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强调了加快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为新能源电池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发展背景。在过去十年中,锂离子电池作为高效储能装置,被应用于诸多动力系统中,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因其成本低、环境友好、热稳定性好、放电容量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目前锂离子电池中最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目前以三价铁盐为前驱体的碳热还原法正在逐步成为磷酸铁锂的主要制备方法。大量研究表明,碳热还原法最常使用的前驱体为磷酸铁,但目前工业制备磷酸铁过程中会出现反应条件不易控制、局部混合不均匀等问题,而磷酸铁的品质又直接影响到磷酸铁锂的性能,因此如何制备高品质、稳定好、成本低的磷酸铁前驱体具有重要意义。
为解决这一问题,获得性能良好、品质稳定的二水磷酸铁前驱体,本文提出了一种性能高效、成本低、工艺简单的磷酸铁制备工艺,首先选取硝酸铁为铁源,磷酸为磷源,严格控制过程中反应温度和各组分浓度,使磷酸铁晶体从溶液中缓慢结晶析出。这一方法有利于保证间歇实验产品稳定性,为开发连续化生产工艺创造条件,同时,可以从源头不引入SO42-和NH4+等杂质,为制备纯度高、粒径小、性能良好的前驱体材料提供保证。同时在此流程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以铁粉、硝酸、磷酸为原料共沉淀法制备磷酸铁的工艺流程,分析硝酸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且进一步降低了磷酸铁的生产成本。最后以自制二水磷酸铁为前驱体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LiFePO4/C正极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以Fe(NO3)3、H3PO4为铁源和磷源,非氧化沉淀制备电池级磷酸铁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反应温度和初始反应物磷铁比为关键影响因素,通过进一步正交实验设计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90℃,硝酸铁进料浓度1.1 mol/L,投料反应物磷铁摩尔比1.1,反应时间8 h。对最佳反应该条件下得到的产物进行一系列表征,证实为单斜晶的FePO4·2H2O,纯度0.97,D50为2.41μm,振实密度1.17 g/cm3,均符合电池级磷酸铁的行业标准,且粒度均匀,分散性好。
以Fe、HNO3、H3PO4为原料,在混酸体系中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电池级磷酸铁材料,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90℃,投料反应物磷铁摩尔比1.1,硝酸浓度3%,搅拌速率300 rpm,反应时间10 h。对该条件下得到的产物进行表征,纯度0.99,颗粒为微纳米级圆片结构,粒径均匀且分散良好,一次粒径平均值为457.3 nm,二次粒径D50为2.57μm,粒度分布峰窄,峰值高,几乎没有团聚现象。
探讨了以不同原料得到磷酸铁为前驱体合成的LiFePO4/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硝酸铁为原料制得产物在0.1 C和1 C下放电容量分别为137.75 mAh/g和129.62 mAh/g,充放电效率分别为98.26%和98.13%;在循环100次后容量由137.75 mAh/g衰减到122.82 mAh/g,容量保持率为89.16%。通过对比发现,以铁粉为原料得到的复合材料具有更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和1 C下放电容量分别为145.30 mAh/g和133.36 mAh/g,充放电效率分别为98.89%和99.06%;在倍率0.1 C条件下恒流充放电经过100此循环后,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容量保持率在97.05%;在0.1 C、0.5 C、1 C、5 C、0.1 C下进行倍率性能测试,回到0.1 C的低倍率下放电容量衰减很小,容量保持率为98.61%,。
本实验在传统共沉淀制备磷酸铁的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得到的磷酸铁产物批次稳定、性能良好且有效控制了成本,具有实际运用前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