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无迹卡尔曼滤波
SOC估算
正脉冲充电
充电策略
摘要:
纯电动汽车具有使用阶段零排放的优点,目前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但续航里程焦虑一直是纯电动汽车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阻碍,解决续航里程焦虑主要采用快速充电策略。经过对动力电池充电策略的相关文献分析认为,基于等效电路模型预测最佳充电电流的充电策略与基于电化学模型预测最佳充电电流的充电策略是目前的研究趋势。等效电路模型虽然计算简单,但不能精准确定电池充电的安全范围;电化学模型虽然能够准确表征电池内部反应机理,但其阶次较高,不适宜用于迭代寻优计算。本文围绕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充电策略进行了研究,对等效电路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SOC的LiFePO4电池充电全过程的分阶段正脉冲充电策略。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于LiFePO4电池在恒流充放电过程存在的电压滞后现象,提出了基于单态滞后模型的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根据混合脉冲功率性能测试(Hybrid Pulse Power Characteristic,HPPC)试验测试数据进行了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参数辨识结果,并用滞后电压描述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与实测结果的差异,提高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的估算精度。在多步恒流充电工况下的实测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偏差在1.8%以内,准确模拟电池电压滞后现象。采用伪二维电化学模型(Pseudo-Two-Dimensional Model,P2D)确定锂电池充电过程中不发生石墨负极副反应速率时,充电电流与充电时间之间的关系。在COMSOL中搭建了 P2D模型验证了其有效性,在0.5 C恒流充电工况下,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偏差在2.1%以内,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电池的充电特性。(2)为了降低实际使用中出现的环境温度和容量衰减对电池状态估计的影响,提高SOC估算精度,提出了基于温度和容量修正的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TQ-UKF算法),利用基于单态滞后模型的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对TQ-UKF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考核。在SOC初值为80%的0.5 C恒流充电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在相同的初值条件下收敛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校正效果更好。在FUDS和DST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TQ-UKF算法的估算精度和计算时间均优于EKF算法。(3)提出了基于电池SOC的LiFePO4电池充电全过程的分阶段正脉冲充电策略,该充电策略分为四个阶段,保留了常规三阶段充电策略的预充阶段;在5%-70%SOC范围内采用传统的正脉冲充电,以提高充电效率;在70%-90%SOC范围内,以石墨负极侧表面不发生副反应为条件在P2D模型确定安全充电电流,在等效电路模型中使用遗传算法以充电损耗功率和充电时间为目标迭代寻优,按1%SOC为间隔确定相应SOC值下的充电电流,进行变电流正脉冲充电,以降低平均充电电流,消除石墨负极副反应的发生。根据优化目标不同,充电策略可分为综合低耗充电策略和综合快充充电策略。第四阶段仍采用恒压涓流充电。搭建了充电试验平台,对所提的充电策略有效性进行了考核,试验结果表明,综合低耗优化充电策略和综合快充充电策略比CCCV充电策略充电时间短,充入电量多。比正脉冲充电策略充入电量多,最大温升低,但时间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