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液体冷却
流道设计
多目标优化
时间响应方案
摘要: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充电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轻量化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便携设备等领域。然而,锂离子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长时间运行在高温环境下将对电池性能和寿命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开发高效的热管理系统,使电池工作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尤为重要。本文将磷酸铁锂电池的冷却板结构作为研究重点,对不同工况下电池的温度和温差进行了仿真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深入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生热传热特性,使用Fluent建立磷酸铁锂单体电池的热模型。针对单体电池引入了斜通道冷却板,将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以下,并分析了通道夹角、冷却液进口流速和放电倍率对电池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通道夹角越大,电池温度和温差越低;电池放电倍率增大时,需要增加冷却液进口流速才能确保电池温度在安全范围内。电池以2C倍率放电时,冷却液进口流速最佳选择为0.15 m/s,而在3C放电时,进口流速不能低于0.35 m/s,才能确保电池在安全范围内。
(2)在并行斜通道冷却板的基础上,对磷酸铁锂电池模组引入了蜘蛛网型通道冷却板。首先,根据冷却液流向不同设计了四种方案,结果表明,采用方案4即进出口交叉布置的冷却板能显著提升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其次,考察了初始条件对换热能力和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减小流道夹角可以增强换热能力,但会导致电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增加,从而减弱冷却效果;增加流道数对换热能力的影响较小,但会增强冷却效果;增加流道宽度有助于降低电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但降低趋势逐渐减弱;增加进口流速同样能够降低电池最高温度和温差,但当流速增加至一定程度时,降温效果逐渐减缓,反而导致冷却液压降增大,从而增加功耗。
(3)为了综合评价多因素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对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结果发现进口流速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通道宽度和通道数,而通道夹角的影响最小。在通道夹角固定为75°的情况下,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评价指标关于通道数、通道宽度和进口速度的方程,通过NSGA-Ⅱ遗传算法得到pareto最优解集,在解集密集度较高的区间选择出最优方案为:通道数为7、通道宽度为4.5 mm、进口速度为0.18 m/s。最后,从节省能耗的角度,设计出冷却系统时间响应方案,这一创新设计考虑到了系统能耗和电池性能的双重平衡,为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