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
电热共同作用
储能电站
功率充放电模式
摘要: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对内推进能源结构改革、对外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共同体构建,新型储能技术不断进步、储能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锂离子电池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尽管如此,以热失控为主的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始终存在,阻碍着电化学储能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热失控研究更多是以开路状态的锂离子电池作为实验对象,较少考虑现实工作场景中充放电操作的影响,已有的少量相关研究也多是围绕2.6Ah及其以下的小容量18650型锂离子电池、在恒流充放电模式下展开,缺乏对更大容量电池、更多充放电模式的研究。
因此,本文以52Ah储能用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为对象,考虑真实储能场景的功率充放电模式和实际充放电时长,对电池设置20.8W至166.4W(对应1至8小时率)的恒定功率充放电,同时利用400W加热片诱发热失控,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上开展了不同功率充放电操作结合热滥用的实验。通过记录实验现象,测量电池电压、电池表面温度、电池质量,得到了开阀时间tsv、热火控触发时间ttr、开阀温度Tsv、热失控触发温度Ttr、热失控最高温度Tmax、热失控最大温升速率(dTave/dT)max、质量损失率(Δm/m0)等特征参数,对比研究了不同充放电功率对电池热失控特性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滥用场景下的热失控风险评估。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与开路状态的电池相比,处于放电(或充电)模式下的电池的热失控整体进程明显加快,且越高的放电(或充电)功率带来的加速效果越显著,表现为开阀时间tsv和热失控触发时间ttr不断缩短,以及电压的跌落提前出现。对于75%初始SOC(荷电状态)的电池,从不放电到166.4W恒功率(P1h)放电,开阀时间缩短了 23.4%,热失控触发时间缩短了 5.6%,电压跌落提前195s;从不充电到166.4W恒功率充电,开阀时间缩短了 29.3%,热失控触发时间缩短了22.6%,电压跌落提前173s。
(2)针对放电模式下的电池,虽然放电操作加速了热失控的进程,但是同时也降低了热失控的严重程度,表现为放电工况的质量损失率(Δm/m0)、热失控最高温度Tmax和最大温升速率(dTave/dT)max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75%初始SOC的电池,从不放电到166.4W恒功率放电,质量损失率下降了 2.1个百分点,热失控最高温度降低了 27℃,最大温升速率降低了 53.9%;针对充电模式下的电池,充电操作在加速热失控进程的同时,还增加了热失控的严重程度,表现为充电工况下更高的热失控最高温度Tmax和最大温升速率(dTave/dT)max。对于75%初始SOC的电池,从不充电到166.4W恒功率充电,热失控最高温度增加了 31.3℃,最大温升速率提高了 91.6%。从热失控的难易程度和严重程度两个维度综合考虑,开展了单一热滥用、充放电结合热滥用下的电池热失控风险评估,发现外部过热叠加高倍率过充滥用场景的电池热失控风险最高。
(3)不论电池的初始SOC是75%或是100%,充放电操作对热失控的加速效应始终存在。尤其是在电池100%初始SOC的充电模式下,滥用场景已经转变为了“过充电+热滥用”,过充电带来正极材料结构破坏、负极材料表面镀锂等额外副反应,使得加速效果更为凸显。对于100%初始SOC的电池,从不充电到166.4W恒功率充电,开阀时间从708s缩短至337s,缩短了 52.4%,热失控触发时间从1037s缩短至526s,缩短了 49.3%。
本文工作可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营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