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磷酸铁锂
锂浆料电池
电化学性能
热安全性
循环产热
摘要: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储能电站的重要性也日渐增强。其中,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电站的载体被广泛使用。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中频发的火灾事故,引发了学者对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安全性的担忧。因此,开发更适用于储能电站使用的新型电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锂浆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电池,结合了液流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其电极形态不再是固态,而是与液流电池相一致的半固态;另一方面,其能够使用与锂离子电池相同的正负极活性材料,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同的电化学反应机理,能量密度相对于液流电池要高出许多。因此,近年来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目前为止,锂浆料电池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电极材料的筛选、电极浆料中的添加剂的使用和电极浆料在流动状态下的电化学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现阶段,为了推进锂浆料电池的应用,亟需对锂浆料电池电极浆料的制备、设计以及电池电化学性能进行全面研究,以进一步明确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前景。另一方面,锂浆料电池的热安全性研究也必须同步进行,明确其作为储能电站的能量载体使用时的火灾危险性。
本文基于锂浆料电池的研究现状,开展了如下研究:
(1)通过研究不同成分对电极浆料电导率、黏度、应力等关键参数的影响,阐明了电极浆料中主要添加剂:导电剂、分散剂的具体作用;设计并优化了电极浆料的成分配比;之后,以不同成分对电极浆料的影响规律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明确的、普适性较强的锂浆料电池的电极浆料成分配比的筛选机制,解决了目前锂浆料电池研究中各成分含量不一致、成分含量确定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锂浆料电池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根据优化后的成分配比筛选机制,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活性材料,确定了 8%磷酸铁锂、1%科琴黑(Ketjenblack,KB)、2%TX-100、89%电解液为较合适的成分配比,并制备了磷酸铁锂浆料。
(2)以磷酸铁锂浆料作为电池正极,全面研究了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循环性能,并对电池的关键电化学参数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磷酸铁锂浆料电池具有接近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性能,基本符合商业化应用的要求;同时,确定了能够保证磷酸铁锂浆料电池良好循环性能的电极厚度极限及充电截止电压的最高设定值。为了对两种电池进行区分,正极为磷酸铁锂的锂离子电池,简称为磷酸铁锂电池;正极为磷酸铁锂浆料的电池简称为磷酸铁锂浆料电池。两种电池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正极的形态,即磷酸铁锂浆料电池的正极为半固态的磷酸铁锂浆料。
(3)从材料层面对磷酸铁锂浆料的热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磷酸铁锂浆料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明确了电解液是磷酸铁锂浆料在高温下产热的主要来源,电极浆料在148.6℃开始释放热量,277.5℃达到放热峰值,放热量为385.7 J/g;厘清了磷酸铁锂浆料及不同组分在高温下的热解行为,之后根据热解过程中的特征温度计算得到了主要放热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与指前因子;最后,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了磷酸铁锂浆料的热行为——产热、产气对电池热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证明:电极浆料在密闭罐体内随着温度增加,会产生大量气体,每摩尔磷酸铁锂浆料在完全反应后,可产生2.13mol气体。如此大量气体产生所带来的压力增加对于电池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挑战。但经过软包电池的加热实验证实,当电池能够及时泄压时,可以极大地降低发生火灾等危险性事故的可能性。
(4)从电池层面对磷酸铁锂浆料电池的热安全性进行了研究。探究了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循环产热特性,并对电池循环时的各部分产热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由于磷酸铁锂浆料电池导热系数较小,使得其循环产热要小于磷酸铁锂电池,这对于电池的安全性有一定的提升;随着充电截止电压增高,电池循环产热增加;随着环境温度增加,电池循环产热略有降低;当电池充电截止电压为3.8 V时,可逆热和不可逆热相对总产热的占比为34.37%,副反应热和混合热相对总产热的占比为65.63%;但在过充条件下,由于电极浆料中高含量的电解液所引发的电池内部的副反应,会使得电池产热异常增加,可逆热和不可逆热相对总产热的占比下降到17.92%,副反应热和混合热相对总产热的占比上升到82.08%,这也是随着充电截止电压增高,电池循环产热增加的原因。之后,通过研究不同工况下循环后正极材料表面的成分变化,进一步阐明了过充条件下电解液的副反应是导致循环产热大幅增加的深层原因。
本文旨在设计并优化锂浆料电池电极浆料的成分配比,探究磷酸铁锂浆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同时对电池的热安全性进行全面研究。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推动锂浆料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