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
热失控传播
火焰跃迁蔓延
传热路径
摘要:
随着全球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储能技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尤其是新型储能产业中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成为目前储能产业的重要支柱。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北京大红门4·16电化学储能电站事故引起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视,敲响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的安全警钟。国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而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一种能量载体,其热失控行为诱发的火灾爆炸危害成为锂离子电池安全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制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针对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安全问题,本文从单体电池热失控、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电池簇热失控蔓延三个层面对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开展了详细研究。
首先,分析了磷酸铁锂单体电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热失控特性,量化了热失控产气和火焰行为的危险性表现形式。针对280 Ah磷酸铁锂单体电池开展了绝热环境、不同荷电状态和不同加热功率下的热失控实验,量化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气和火焰的危险性表现形式,阐明了电池内部热失控传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可根据特征温度划分为五个阶段,随着电池荷电状态的增加,其热失控危险性逐渐升高,在常温常压下,100%SOC的磷酸铁锂电池的产气量为157.95 L,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分别为5.87%和48.84%,热失控产气行为主要表现为大量气体的扩散蔓延以及可燃气体的燃爆危险;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火焰具有较高的温度,距离火焰中心线45 cm处的最大热流密度为6.46kW/m2,总燃烧热为20.51MJ,热失控火焰行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火焰辐射以及释放大量的热量。进一步发现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具有明显的内部传播现象,荷电状态越低、加热功率越高,热失控内部传播时间越长。
其次,揭示了磷酸铁锂电池组热失控横向传播的规律特征,阐明了相邻电池之间的传热特性。根据储能电池模组的真实情景,开展小型电池组热失控传播实验,研究荷电状态对磷酸铁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荷电状态对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传播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热失控传播现象仅在100%SOC工况下出现,对于40%、80%和100%SOC工况的热失控传播实验,1#电池热失控期间向2#电池传热的平均传热功率分别为118.41 W、195.91 W和264.07 W,即传热功率越大,越容易导致热失控传播行为的发生。热失控传播时间间隔持续波动,热失控传播速度约为0.05~0.12mm/s,基于三种传热方式和能量守恒定律,计算了不同传热路径的传热量,得到导致热失控传播行为的主要传热方式为相邻电池之间的热传导。
最后,阐明了磷酸铁锂电池簇热失控火焰跃迁蔓延规律,量化了以火焰为介质的主要传热路径及热量占比。根据储能电站的火灾场景,设计双层电池簇模型,开展不同层级的电池组热失控蔓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电池簇中热失控火焰沿着电池组底面和侧面贴壁蔓延,在热失控最剧烈时刻火焰可将上层电池组完全包围,发生热失控电池的正上方电池内部最高温度可达120.1℃。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电池簇中不同层级电池组热失控蔓延的新形式——火焰跃迁蔓延,即以热失控火焰为传热介质主导的热失控蔓延形式;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和火焰传热理论,计算得到火焰强制对流换热量是电池底板传热量的1.37倍,电池底板传热量是底板火焰辐射传热量的24.9倍,底板热传导和火焰强制对流换热是诱导电池簇热失控火焰跃迁蔓延行为发生的主要传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