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铵
锂离子电池
粘结剂
磷酸铁锂
石墨
摘要:
羧甲基纤维素铵(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NH)是纤维素通过醚化反应,脱水葡萄糖基单元(anhydrous glucose units,AGU)上的羟基被羧甲基基团部分或完全取代,从而形成的一类羧甲基纤维素醚衍生物。羧甲基纤维素氨是以CMC为原料,经酸化、铵化、中和、洗涤、烘干、粉碎后得到。羧甲基纤维素铵是一种水溶性离子型纤维素醚,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水溶液中具有增稠、黏结、保水、悬浮作用,且具有燃烧后低灰分、低残留的特点。在锂电池领域,CMC-NH作为粘结剂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功率锂离子电池中,由于CMC-NH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粘结性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电池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能。CMC-NH本身也具有脱出和嵌入出锂离子的能力,这些优点,既能提高正负极之间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数量,从而提高电池的比容量,又能提高电池的循环效率,缩短正负极之间锂离子运动的路径,提高电导率和传导率。水溶性粘结剂CMC-NH有着其他粘结剂产品无法比拟的特点,这将成为该领域发展的方向,有及其广阔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原料,配置一定浓度的硫酸溶液,将其酸化得到羧甲基纤维素氢(CMC-H),最后用25%的氨水碱化,制备出到羧甲基纤维素铵(CMC-NH)。其中,酸化碱化过程溶剂皆为乙醇。通过预实验、正交实验、稳定性实验,探究了酸化和碱化过程中的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制备出了高粘度、具备优异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铵(CMC-NH),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结构表征和性质分析,结果证明,氨基基团的成功引入,提高了产品的水溶性,同时粘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2、探究了CMC-NH作为粘结剂对石墨(Gr)负极的影响。相较于CMC-Na粘结剂,CMC-NH作为粘结剂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粘结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在0.5C下,Gr-CMC-NH在500次循环后仍有287.1m Ahg的放电比容量以及81.5%的容量保持率,而CMC-Na则仅为236.2m Ahg和66.2%的容量保持率。进一步地,通过测试首次充放电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循环前后的电化学阻抗,循环前后的电极SEM的分析,探究了不同粘结剂对石墨电极循环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CMC-NH能够抑制电解质的分解,从而提升了倍率性能。稳定优异的长循环性能,则是归结于CMC-NH能在长循环过程中始终提供优异的粘结性能,保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通过浆料稳定性测试,分别在对比了两种粘结剂在4小时、8小时、16小时、48小时下的悬浮分散性,发现具有相似的悬浮分散能力,说明CMC-NH可作为石墨负极粘结剂。
3、将制备出的具有高粘度和优异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铵(CMC-NH)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磷酸铁锂(LFP)正极中。研究结果表明,与商业化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粘结剂相比,采用CMC-NH作为粘结剂制备的电极显示出了更出色的粘结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在1C放电倍率下,经过400次循环后,使用LFP-CMC-NH制备的电极容量保持率仍为86.6%,而使用LFP-PVDF制备的电极仅为60.7%。此外,通过对锂离子扩散系数、离子电导率、循环中的电化学阻抗以及循环前后电极表面微观形貌的测试,我们研究了不同粘结剂对磷酸铁锂电极循环性能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引入氨基基团使得CMC-NH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促进了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Li)的扩散迁移。这使得电池有着更低的电化学极化和更出色的倍率性能。值得注意的是,CMC-NH始终保持出色的粘结性能,从而实现了稳定的长循环性能。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粘结剂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深入探讨了CMC-NH作为粘结剂的优越性能及其在电化学应用中的潜在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