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流变相法
水热法
静电纺丝法
摘要:
本文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和负极材料WO3、MoO3以及MoO2为研究对象,对这几种材料的合成、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以Fe(NO3)3·9H2O和NH4H2PO4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磷酸铁(FePO4·2H2O),发现不同比例的Fe、P比对合成的FePO4·2H2O样品形貌有一定的影响。然后采用具有为微米球形结构的磷酸铁和Li2CO3为原料,用不同比例的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流变相法成功合成LiFePO4和不同碳含量的LiFePO4/C复合物。结果表明,合成的LiFePO4/C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性能,在2.5V-4.2V电压范围进行充放电,当电流密度17mA/g时,以质量比为20%葡萄糖合成的LiFePO4/C复合物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3.68mAh/g,且循环性能非常稳定,经过50次循环后比容量137mAh/g。
以FeSO4、NH4H2PO4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出前驱体磷酸亚铁(Fe3(PO4)2·8H20)。分别用分析纯Fe3(PO4)2·8H2O和合成的Fe3(PO4)2·8H2O与Li3PO4反应,用不同比例的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流变相法分别合成LiFePO4-1、LiFePO4-2和不同碳含量的LiFePO4/C-1和LiFePO4/C-2复合物。结果表明:两种原料分别合成的LiFePO4/C均以质量比为20%葡萄糖合成的LiFePO4/C-1-20和LiFePO4/C-2-20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表现最好,当电流密度为17mA/g时,LiFePO4/C-1-20和LiFePO4/C-2-20均具有较高的初始比容量(分别为154和137.74mAh/g)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在50次充放电后,容量分别保持在151.6和136.9mAh/g。
(2)以钨酸铵((NH4)10H2(W2O7)6)、草酸(H2C2O4)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W03,并以不同比例的葡萄糖为碳源合成W03/C纳米棒复合物。结果表明:W03/C纳米棒复合物与纯W03相比,包覆碳后样品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都有所提高,尤其是样品W03/C-10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在50mA/g的电流密度下,初始放电容量为998.82mAh/g,经过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有631.25mAh/g。
(3)以四水合钼酸铵(NH4)6Mo7O24·4H2O)、草酸(H2C2O4·2H2O)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MoO2微米球。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添加对Mo0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样品形貌都是微米球,但在合成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使MoO2的颗粒更均匀,但颗粒变大。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加入表面活性剂合成的MoO2-CTAB,其初始放电比容量显著提高(MoO2为783.237mAh/g,而MoO2-CTAB为1009.34mAh/g),但是循环性能却明显变差。对样品MoO2-CTAB进行碳包覆处理,以不同比例的葡萄糖为碳源合成MOO2-CTAB/C复合物。结果表明:包覆碳后的MoO2-CTAB/C样品初始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都有所提高,尤其是样品MoO2-CTAB/C-30表现最好,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216.45mAh/g,经过50次循环后容量仍有519.82mAh/g。
以钼酸铵(NH4)2MoO4)、聚丙烯腈(PNA)为原料,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在一定条件形成溶胶,通过静电纺丝法分别合成前驱体,在不同空气和氩气气氛中加热,合成MoO3纳米片和MoO3/C纳米丝。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40mA/g时,MoO3/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50mAh/g,虽然纯MoO3纳米片首次放电比容量相对MoO3/C要高一些(1560mAh/g),但在循环过程中,比容量损失很明显。MoO3/C的循环性能表现非常稳定,经过100次循环后容量仍有710mAh/g。即使是在在大电流密度下(800mA/g)充放电时,100次循环后容量仍有280mAh/g。是有潜力的负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