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磷酸铁锂
正极材料
生物模板
碳素模板
掺杂改性
摘要:
聚阴离子型的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老牌”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凭借其环境友好性、循环稳定性及高倍率性能,仍具有发展潜力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型电子设备和中型电动车储能系统的研究。但单一材料的研究不能同时满足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倍率性能的需求,只有经过稳定安全性和低成本优化的多元电池体系才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目标。本论文结合目前LiFePO4广泛应用的改性手段,分别从体相外包覆改性,如生物质模板碳包覆和高导电的碳包覆网络;以及体相内离子掺杂改性,如锂位、铁位和磷氧位掺杂,两个方面进行实验分析,并探究其在LiFePO4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1.以天然海藻酸生物水溶性多糖为软模板,通过生物仿生合成,利用静电吸附-原位沉淀作用实现LiFePO4颗粒的纳米化,又经碳热还原使海藻酸发生生物矿化作用,形成三维碳网络包覆结构(3DMCN),最终形成铁掺杂三维介孔碳包覆LiFePO4纳米球(3DMCN-LFP/Fe-NSs)正极材料。由于铁单质与碳包覆对锂离子(Li+)存储和传输动力学的协同效应,合成的3DMCN-LFP/Fe-NSs正极材料经0.1~20 C倍率下循环256周后,其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73 mAh g-1,仍然高于纯相LiFePO4的理论容量值(170 mAh g-1),即使在10 C倍率下,其放电能量密度仍比商品化LiFePO4高6.2倍。2.通过使用实验室制备的准二维氧化石墨烯(GO)、碳化聚吡咯纳米管(PPy)和碳化葡萄糖中空球为硬模板,经简单的流变相-磷酸铁前驱体法,实现了LiFePO4纳米颗粒在碳素材料上依附生长。借助碳素模板的不同形貌结构和高导电性,LiFePO4/C表现出快速的Li+和电子传输及多角度开放的Li+的扩散途径,使得三组样品在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均能超过150 mAh g-1,在10 C高倍率下,LiFePO4/GO-3样品放电比容量更是达到了106 mAh g-1,经0.1~10 C倍率下循环60周,其容量损失不足2%。3.通过体相内离子固溶态掺杂改变LiFePO4晶体中原有基团的键长,产生的缺陷提高了Li+和电子的动力学性能。同时,适量的掺杂反而促进了结构的稳定性。首先,通过海藻酸钠中生物钠离子(Na+)的锂位掺杂制得的Li1-xNaxFePO4/C混合电极材料,在20 C高倍率下,其仍能保持大于100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且经1~25 C高倍率深循环65周后,1 C倍率下仍为首次放电比容量的98%。组装的钠离子体系电池,同样实现了可逆的充/放电过程;然后,通过溶剂热-磷酸锂前驱体法,实现了碳包覆铁位Mn2+掺杂LiFePO4复合材料的纳米化,使合成的混合电极材料在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达到154 mAh g-1,而具有的4.1 V高电压平台使得其能量密度接近500 mWh g-1。同时,优化了LiMnPO4的制备条件,使其在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达到160 mAh g-1;最后,通过焦磷酸锂-固相法,成功制得复合聚阴离子框架化合物,P2-B样品基本实现了一个Li+的完全―嵌脱‖,其放电比容量达到154 mAh g-1,50周深循环后无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