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n/SnO2/C复合材料
溶液法
球磨
电化学性能
摘要:
锡基材料作为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极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但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体积膨胀以及较大的首次不可逆容量限制了锡基负极材料在商业化生产中的应用。本论文通过高能球磨法以及结合气相沉积法制备出更小颗粒尺寸的SnO2和Sn/SnO2/C的复合材料。采用溶液法,以葡萄糖和四氯化锡为原料,在原位引入碳基体的同时,添加少量高电导率的石墨和乙炔黑,制备出含有不同结构的碳材料的Sn基/C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元素分析等多种现代材料测试分析手段以及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阻抗等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了材料制备的工艺及其参数对所合成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复合电极材料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机械球磨能够有效的细化和分散SnO2颗粒,减小充放电时产生的体积膨胀,提高循环稳定性。但球磨时间过长,SnO2的结晶性变差,导致SnO2脱嵌锂容量降低。通过气相沉积法制备得到的具有碳包覆结构的Sn/SnO2/C复合材料,其首次库仑效率以及循环稳定性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采用溶液法以葡萄糖和四氯化锡为原材料成功合成了Sn基/碳复合材料。在较低煅烧温度下获得的SnO2和较高温度下获得的Sn均为几个纳米的超细尺寸,弥散分布于碳基体中。复合材料的容量随葡萄糖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其循环稳定性提高。其中,采用摩尔比为1:1的葡萄糖和四氯化锡,在溶液中加入5wt.%的石墨并在500℃下煅烧得到的Sn/SnO2/C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其首次可逆容量达520 mAh-g-1,经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有350 mAh-g-1.在400℃的较低温度下煅烧获得的SnO2/C复合材料由于碳的有序度较差,循环稳定性较差。随着煅烧温度的上升,材料中高容量Sn含量减少,因而材料的容量降低,但由于材料碳含量及有序度的增加,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提高。
石墨的引入能够减小煅烧产物的颗粒尺寸,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但是当加入过多的石墨时,由于石墨相对于锡基为弱活性材料,故复合材料的充放电容量降低。在溶液过程中添加乙炔黑,获得的复合材料相比于添加石墨具有更高的容量和循环性能,葡萄糖和四氯化锡的摩尔比为1:1,添加的5 wt.%乙炔黑的前驱体在500℃下煅烧得到的Sn/SnO2/C复合材料在100个循环以后具有411 mAh.g-1的容量,这得益于乙炔黑细小的颗粒尺寸和优良的导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