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多孔材料
Sn-Ni合金
Sn-Ni-Zn三元合金
电沉积
摘要: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寿命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指标,所以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循环稳定性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锡基合金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锡基合金循环稳定性差,充放电反应时容易产生粉化,又是该领域一项难题。目前,主要通过金属锡与一些惰性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合金化来减小粉化效应,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锡基合金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本课题拟通过对锡基合金电极材料的多孔化处理,增大锡原子运动空间,提高活性材料的利用率,增大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降低锡基合金的粉化程度,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本文研究了以多孔材料为基体的三维多孔Sn-Ni合金和通过选择性腐蚀得到的多孔Sn-Ni-Zn三元合金的电沉积制备工艺以及镀层组成、形貌、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分别以多孔铜布、镍布、多孔泡沫铜、泡沫镍为基体,采用焦磷酸盐体系电沉积制备三维开孔多孔Sn-Ni合金,通过EDS、XRD、SEM分析,研究了镀液组成与镀层组成、结构、孔径的关系,以此三维多孔锡镍合金材料与锂片组装扣式电池,利用电池测试系统和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不同孔隙率、不同组成、不同结构的Sn-Ni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Sn2+]+[Ni2+]总浓度保持0.4mol/L,使[Sn2+]/[Ni2+]的值在0.58-2.5之间变化,可以得到锡含量(质量分数)在53.42%-94.43%范围内的三维多孔锡镍合金镀层,镀层结构分别由Ni3Sn、NiSn、Ni3Sn2、Ni3Sn4、Sn、Ni等组成,SEM扫描电镜分析多孔镀层材料的形貌并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得到,以铜布和镍布为基体得到的镀层中纵横交错的孔的孔径为3.42~41.67μm,两条纤维间的孔隙为110-450nm。以多孔材料为电极的扣式电池的循环性能曲线、容量-电压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交流阻抗谱等表明,当多孔Sn-Ni合金中锡含量为50%-60%时,与组成相近的平面合金电极材料相比,比容量、循环稳定性明显提高,50次充放电循环后,三维多孔材料裂纹大小和数量显著减小,粉化性能明显改善,这可能因为多孔材料为锡基合金充放电过程中原子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多孔镍布、多孔铜布、多孔泡沫镍、多孔泡沫铜为基体得到的电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89.3mAh/g、509.5mAh/g.240.5mAh/g、354mAh/g,第5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86.3mAh/g、109mAh/g、124.2mAh/g、211.5mAh/g。提高镀层中锡含量,电池的比容量增大,最高为950.1mAh/g,充、放电效率依然保持在100%左右。
采用柠檬酸盐体系在铜箔上电沉积制备Sn-Ni-Zn三元合金,研究镀液中导电盐、络合剂、主盐浓度与镀层组成的关系,获得锌含量在0~65.97%的Sn-Ni-Zn三元合金,根据三元素电极电位差异,通过适宜的腐蚀介质,对三元合金中锌元素进行选择性腐蚀,制备了三维半开孔多孔合金镀层。SEM扫描电镜分析显示,Sn-Ni-Zn三元合金镀层腐蚀前由球形颗粒组成,经过腐蚀后镀层中部分球形颗粒被腐蚀为葡萄形状,形成一些沟槽,充、放电循环后,镀层颗粒有微小的裂纹,原来的球形颗粒被打破,形成花瓣型。与锂片组成扣式电池,通过电池测试系统和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扣式电池的循环性能曲线、容量-电压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结果显示,给腐蚀得到的多孔LSn-Ni-Zn三元合金镀层,首次比容量为463.5mAh/g,50次充放电循环比容量为143.5mAh/g,充放电效率基本上保持在95%~110%,其性能远高于平面合金电极材料。
通过XRD分析了镀层充放电前后的结构,并结合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过程,探讨了多孔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结果表明,影响镀层结构的因素很多,包括电镀前所选集流体、镀层组成、电沉积工艺条件等。以多孔材料为基体得到的充放电之前结构为Ni3Sn2的Sn-Ni合金,冲放电循环之后,镀层的结构为Ni3Sn2、Ni、Li7Sn3、LiSn,放电平台电位为1.1V、0.4V。推测锂离子嵌入合金的反应机理可能为:2Li+Ni3Sn2→2LiSn+3Ni14Li+3Ni3Sn2→2Li7Sn3+9Ni
Sn-Ni-Zn三元合金镀层经过腐蚀介质选择性腐蚀后得镀层结构由Ni3Sn4、Ni4Sn、 Ni3Sn、NiZn组成,充、放电循环200次后的结构由Ni3Sn4、Ni4Sn、Li2SnZn组成,镀层结构发生了变化,放电平台为1.1V、0.4V。推测锂离子嵌入金属合金时的反应机理可能是:Ni3Sn4+xLi→LixNi3Sn4Ni4Sn+xLi→LixNi4Sn Ni3Sn+NiZ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