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平面稠环芳烃
有机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新型能源材料
摘要:
锂离子电池作为高效能量存储器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发展仍受限于传统电极材料的理论容量和资源可持续性。有机小分子具有结构可设计、理论比容量高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溶解性强、循环稳定性差等缺陷制约了其电池性能表现。稠环芳烃材料凭借其刚性共轭骨架展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然而其较低的理论比容量制约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将有机小分子与稠环芳烃结合,有望实现材料性能的互补:有机小分子提供高比容量,稠环芳烃增强结构稳定性。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采用自下而上合成策略制备了了具有给电子效应的非平面稠环芳香烃扭曲六苯并蔻(c-HBC)。将其分别与具有吸电子能力的有机小分子1,4-苯醌(BQ)、7,7,8,8-四氰基对苯二醌二甲烷(TCNQ)及二者的四氟取代物四氟-1,4-苯醌(4F-BQ)、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4F-TCNQ)复合,成功构建了一系列有机复合负极材料。复合材料的分子层间具有π-π相互作用,达到了提高有机电极材料循环稳定性以及比容量的目的。其中,c-HBC与TCNQ以物质的量比1:1复合效果最好,循环800圈后仍有312 m Ah g-1的循环比容量,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2)受到前一部分研究启发,探究不同稠环芳烃与有机小分子复合优化电化学性能的可能性。采用自下而上合成策略制备了与c-HBC相近但结构更扭曲、分子层间距更大的扭曲八苯并环二苯基(c-OBCB)分子。将其分别与BQ、TCNQ按物质的量之比1:1复合制备得到了有机复合负极材料。与c-HBC相比,c-OBCB具有更高的比容量,但由于其溶解度更高循环稳定性弱于c-HBC,第74圈开始比容量随循环降低。与BQ、TCNQ复合后,循环比容量及电化学动力学性能没有增强效果,但循环稳定性得到了提升,500圈循环后比容量仍未开始下降。
本研究表明,通过将有机小分子与稠环芳烃骨结合,可构建兼具高比容量和稳定结构的复合电极材料,其中小分子单元提供高氧化还原活性位点,稠环芳烃骨架则通过π-π堆积作用抑制材料溶解,这种协同效应克服单一材料的局限性,为解决有机电极材料容量衰减问题提供了创新思路。